通知公告

第五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评审结果公示

日期:2019-07-09 / 人气:/ 来源:

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人才会议和中国科协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有关精神与要求,激励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推动航空科技创新、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中国航空学会八届二次理事会研究决定设立“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简称“冯如奖”),并审议通过了“冯如奖”评选表彰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全国航空领域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科技精英奖。中国航空学会八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从2011年开始评选冯如奖,每两年一届。前四届冯如奖评选结果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四届共36位获奖者实至名归。

第五届“冯如奖”评审通知于2019年5月22日向全会各级组织发出。截止2019年6月17日,有关单位会员、地方航空学会和分支机构共推荐提名38位候选人。经过对候选人人选进行考察以及征求人选所在单位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学会于2019年7月8日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人才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五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评审会。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10位拟授奖人选,将报九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最后审定。10位拟授奖人选(得票相同的以姓氏笔画排序)依次为:白晓东、陈勇、李嘉荣、王彬文、段海滨、程荣辉、王海峰、张卫红、李航航、何胜强。现将10位拟授奖人选的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天(2019年7月9日至7月28日)。如对拟授奖人选有异议,请于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材料请寄送或传真至中国航空学会人才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通讯地址:北京市761信箱2分箱中国航空学会,邮编100012;传真010-84923942)。

 

10位拟授奖人选的基本情况如下:

白晓东(推荐渠道: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集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定型委员会专家委员,军委装发部、军委科技委领域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研究成果两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一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成果一、二等奖5项。荣立省部级一等功1项、二等功1项。2011年获中航工业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14年被授予“中航工业科技之星”。

陈勇(推荐渠道: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ARJ21飞机总设计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军、民用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先后参与和组织了飞豹系列歼击轰炸机、某型舰载机、Y7系列飞机、小鹰500飞机等多型军、民用飞机的设计研制和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组织和领导了ARJ21-700飞机的总体方案定义、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全面试制、试验试飞取证,正在进行交付运营和系列化发展工作,实践了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全新研制民用喷气支线客机的技术探索,形成了完整的民机研制技术体系,掌握了一大批中国民机历史上首次进行的分析、试验、试飞技术,攻克了一大批民机适航验证技术难题。先后被授予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获得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2014年上海市科技创新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李嘉荣(推荐渠道: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研究员,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单晶高温合金的研究工作,创新发明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6与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DD9,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晶高温合金及其涡轮叶片研制与应用技术体系,带领团队研制交付的数十种单晶涡轮叶片在10余种先进航空发动机上广泛应用,实现单晶叶片自主保障。获30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发表的166篇论文在SCI、CNKI-CCD数据库中他引1365次。以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7项部/集团级科技奖。

王彬文(推荐渠道: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飞机强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系统构建了我国航空结构冲击动力学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主持完成国家重大能力建设项目6项,攻克了气候适应性、全机落震、双垂尾抖振、全机虚拟实验等世界性难题,达到国际一流;主持完成26个型号的42项全机、218项部件和15万件元件实验任务,强度所荣获国家重大贡献奖。主持构建了一体两翼技术创新体系,规划了发展战略,有力带动了专业的蓬勃发展。

段海滨(推荐渠道: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无人机仿生自主控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武器装备预研、空军装备预研等,发表SCI论文58篇、专著3部,发明专利29项,国防应用成果已取得重要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作为第1完成人获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杨家墀科技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程荣辉(推荐渠道: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中国航发集团专职总师,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30余年,是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主持研制的某重大航空发动机获突破性进展;主持研制的某型先进涡扇发动机设计,填补了在小推力的涡喷、涡扇发动机研制领域的空白;创新性地建立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设计规范及设计体系。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航工业科技进步奖5项;曾获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王海峰(推荐渠道: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担任歼-10C飞机型号总师、歼-10B推力矢量飞行演示验证项目总师(2018年珠海航展成功飞行表演),担任歼-20、歼-10/A/B、枭龙飞机等型号副总师,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战斗机的设计研发与预先研究工作,在飞机气动、飞行品质与控制律、飞行仿真模拟、试飞、四性、综合保障、健康管理、全寿命技术支持和创新预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我国航空装备研制和航空科技发展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张卫红(推荐渠道:《航空学报》编委会),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首位长江学者、杰青,长期从事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在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创建了复杂组合结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重点型号研制,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亚洲结构多学科优化学会杰出贡献奖、省部级一等奖2项。

李航航(推荐渠道: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维修工程分会),高级工程师,空军研究院航空兵研究所副所长,空军级专家、高层次人才。从事现役飞机改进论证和技术设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19项、专利2份,发表学术论文58篇。多次荣立个人二、三等功。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军学习先进个人。科研团队被授予科技创新群体、高技术工程突出贡献单位。担任多种学术职务和期刊编委,曾为科技典型被军内外媒体采访报道。

何胜强(推荐渠道: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担任轰-6某型机总设计师期间提出“一个重点、两个提高、三个实现、十项改进”的技术思路,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型中远程战略轰炸机;担任运-20飞机总制造师期间组织制定了“产品数字化、管理信息化、过程协同化、服务一体化”的总体方略,集成军民口优势资源,突破大飞机制造关键技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我国第一型大飞机研制。他注重航空制造技术研究,主编出版了《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与装备》、《军用飞机智能综合论证理论和评价方法》两本技术专著,成为航空产品研制重要的知识资源。2015年以来,何胜强同志着眼于企业核心能力提升,运用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全面构建西飞运营管理体系,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Produced By 澶ф眽缃戠粶 澶ф眽鐗堥�氬彂甯冪郴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