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人社部函〔2023〕27号)要求和《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评选表彰办法》,依据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评审结果,拟推荐刘代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张开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曹先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丁水汀(中国民航大学校长)和隋少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副部长)为全国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候选人,推荐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为全国创新争先奖团队奖候选团队。
现对学会拟推荐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2023年4月21日至2023年4月26日)。五位推荐人选和一位推荐团队已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
公示期间,对推荐对象如有不同意见,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反馈至中国航空学会科技人才部。
附件1: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公示材料
联系人:李莉,010-84923943。
电子邮箱:lily@csaa.org.cn
传真:010-84923942
中国航空学会
2023年4月21日
附件1
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公示材料
1.刘代军
刘代军,1970年9月生,河南襄城县人,200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二级教授,现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洛阳市优秀科技领军人才,获得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
长期从事航空精确制导武器装备型号研制和背景型号预研,主持完成五项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和四项省部级重大项目研究,取得以新一代空空导弹背景型号、某红外后继型产品、星载毫米波雷达为代表的重大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功2项,二等功4项,三等功1项;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团队带头人,锻炼培养了一支以领军人才、杰出青年骨干为核心的人才队伍,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学科建设领域,主持立项建设了航空航天智能工程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了河南省航空航天学科的发展,对于提高河南省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教育质量、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张开富
张开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学科学术带头人,某领域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任飞行器高性能装配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张开富教授长期从事航空航天先进装配与连接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围绕新型航空航天重大型号复合材料/金属叠层结构高性能装配需求,针对原有几何精度协调的装配理论无法识别更无从控制装配载荷与结构应力的关键问题,带领团队建立了复合材料/金属叠层薄壁结构装配应力均衡理论,构建了动态载荷跟踪测控的功能壁板装配技术体系,自主研发11台套自动精准装配装备,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制定航空行业标准2项,解决外形超差、装配损伤、应力集中等问题,提升表面精度、承载、密封等性能指标,满足重大型号的新特征要求,在C919、运20、歼20、长征三号、天宫二号等12种型号装配现场应用,实现了由模拟量刚性装配向几何-应力协同控制装配的转变,为航空航天装配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3.曹先彬
曹先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航空通信与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平台研发,突破了“空中动态组网”、“态势引导调控”与“跨网综合决策”等关键核心技术,在装备研制、航空管控、交通战备保障等工程中推广应用,为我国航空通信与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曹先彬教授攻克了高机动异质航空器动态组网技术,主持研制空中动态组网通信平台,在边海防、口岸/重载铁路/油气油田基础设施监视巡检等获得应用。突破了网络化航空应急调控技术,主持研制民航应急调控平台,实现了应急条件下“统一态势、统一管控”,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有效保障了飞行安全与飞行效率。突破了跨网业务适配与综合决策方法,主持研制国家交通战备跨网综合服务平台,在武汉抗疫运输、重点地区交通保障等应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4.丁水汀
丁水汀,男,1967年11月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专业,现任中国民航大学校长。
安全性与适航是制约我国大飞机商业成功的门槛和瓶颈,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申报人瞄准这一领域的技术、学科、人才的空白,结合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创造了多个国内首次:构建并获批国内首个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国防紧缺二级学科和首个适航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出版航空发动机适航领域的首部专著,形成了安全性与适航的科学技术体系,促进在国家“两机专项”中专门设立“安全性与适航技术”专业组,并任副组长,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首个航空发动机系统安全国防973项目,提出下一代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中国方案,并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41届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代表中国民航发出中国声音,是国内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领域的推动者和开拓者。主要学术贡献有:提出航空发动机“四强”理论特征,构建捕捉过渡过程新载荷谱的分析工具,形成热端部件应力控制新方法,实现某型发动机高压涡轮盘瞬态最大应力降低2.5倍,安全性水平设计寿命由300小时扩大到2000小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从航空发动机的适航规章机理切入进行适航技术应用创新,支撑了我国第一个国际合作涡轴16发动机的适航取证,为适航规章中国方案的应用给出示范获得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国内首次贯彻适航“双V”流程,自主研发航空活塞发动机两级增压系统,提出了单级涡轮共轴驱动两级背靠背离心压气机(1T2C)全新紧凑结构布局,实现全部技术和零部件供应的自主可控,成功解决制约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万米高空功率恢复和安全工作难题,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围绕航空发动机系统安全性与适航领域,发表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各1项。获首个系统安全领域973首席科学家,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百名领军人才,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
5.隋少春
隋少春,男,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副部长,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面向国家高端航空装备研制重大需求,关注“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和系列工业软件,相关成果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推进了我国以航空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和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隋少春聚焦高端航空装备研制瓶颈,突破多项航空装备数字化制造及工业软件研发关键技术。突破了大型整体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突破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超高效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制定中国机床测试领域唯一一项国际标准,填补国内空白,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作者)。
隋少春加快航空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突破飞机大型复杂结构件车间构建及智能化管控关键技术,形成数字化车间成套解决方案,为航空制造业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跨越提供技术支撑,相关成果两度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隋少春强化高端装备对工业软件研发的引领作用,搭建跨行业、跨区域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平台。牵头建设“国家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四川省数字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平台。
6.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共16人,依托单位为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团队负责人段泽民研究员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中央军委武器装备定型委员会咨询委专家,装发电磁兼容及防护技术专家组专家,总装军用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主任,航空工业集团飞机雷电防护首席专家。
雷电防护是飞机安全可靠运行的重大关键技术,是军民用飞机研制的强制要求,但我国却长期空白,同时国外对我国技术封锁。段泽民研究员带领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为化解我国飞机研制的“卡脖子”风险,历经近30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基于大型飞机“E3适航雷电效应试验”等项目,突破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面临三大难题:1.复杂腔体结构及海量线缆的飞机雷电瞬态效应机制复杂,防护指标获取难;2.数十种高能谱的飞机雷电环境极为严酷,等效模拟验证难;3.重量和空间严格控制的飞机雷电防护要求极高,轻质及精准综合防护难。最终建立了我国自主可控的飞机雷电防护技术体系,服务于我国飞机雷电防护设计、防护试验及适航验证。创新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形成国军标1项、航标1项、专著2篇、发明专利20余篇等。团队成果应用几乎涉及所有国产飞机,如大型运输机、C919、ARJ21、AC312E、鲲龙600等,未来还可应用于CR929、航空发动机、大型雷达等重大装备,实现了我国飞机雷电防护与欧美国家相比,从长期跟跑到并驾齐驱的历史性突破,使我国跨入世界雷电防护强国行列,社会和军事效益重大、显著。